开栏的话
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,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,满载群众的期盼,深扎基层一线,推动乡村治理、乡村建设、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。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,“大发体育平台:”微信公众号推出“驻村日记”专栏,记录驻村工作队员(第一书记)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精彩瞬间。
驻村档案
姓名:李建磊
单位:普洱市纪委监委
驻村地点: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瓦房村
“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。”去年此时,我挥别重庆大学,骑着摩托一路穿越彩云之南的青山绿水,抵达单位报到后,便正式扎根于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瓦房村。这一年,村委会后方田地里的万寿菊谢了又开,院角的芭蕉树黄了又绿,悄悄地把驻村时光谱成了乡土小调。这个哈尼山村不仅留下了我的足迹,更用烟火气与人情味见证着我的成长。
遇见山野:墨江瓦房的驻村日常
“你听得懂我们说话吗?”起初,跟着村干部入户,我总会被村民带着哈尼口音的问句拉住脚步。我拘谨地摸着头:“能听个大概,慢慢学呗!”一开始,遇到听不懂的方言,我就悄悄拉着村干部当“翻译”,有时还把一些常用词顺手记在笔记本上。后来,走的路多了、时间长了,连蒙带猜地也就都听懂了,从庄稼长势讲到家畜喂养,甚至还能学两句哈尼话跟大家打趣儿。
入户走访、政策宣讲、环境整治……我走遍了整个瓦房,村里有多少户,每户多少人,收入如何,了解得清清楚楚。“小李,帮我看看这个表格,一会儿就要上报。”“小伙,老师叫孩子打印假期作业,我不太懂,你帮我瞅瞅咋弄?”就这样,从陌生到熟悉,我成了村里的“百事通”,从“外乡人”变成了瓦房村的“哈尼小伙”。
守护童心:暑期托管的温暖篇章
七月的瓦房村,青山环抱间总飘着琅琅书声——这是暑期托管班的日常,也是我参与基层服务的重要印记。暑期走访时,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,家长忙于农活,无心看管,这让我和小伙伴们决心办一个暑期托管班。“你们都是研究生,有文化。咱村文化底子薄,正需要你们引导。”村委会主任的话,更坚定了我们办托管班的决心。
我们采取“村‘两委’管理、志愿者组织、家长参与”的模式,多方合力让托管班有序运转。我有过入伍经历,便试着给孩子们加了“纪律课”——清晨带着他们练队列,手把手纠正站姿步伐;课间教唱《团结就是力量》《强军战歌》,把“饭前一支歌”“请销假制度”融入日常。慢慢地,孩子们一听到熟悉的旋律,就会下意识跟着哼唱。村里的金大哥见了我总笑着说:“我家娃现在一天到晚哼‘团结就是力量’,嘴里就没停过!”
书法课、健身操、户外历练……孩子们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,脸上的拘谨渐渐褪去,这让我进一步明白了驻村的意义。何其有幸,能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一群孩子的童年,用一份力、添一点光,为他们的夏天增加一抹亮色。
深耕产业:振兴路上的实干答卷
初秋的瓦房村,最动人的莫过于连片万寿菊绽放的景象——金黄的花朵在阳光下铺成“海洋”,村民穿梭花丛中采摘花盘,笑声伴着花香飘满田野。村里原有烤烟的醇厚、茶叶的清香,可今年大伙一窝蜂地要大面积种植小黄姜,这作物“娇贵”,雨水一多就得病、投入较高且市场价格波动大。相对而言,万寿菊易打理、投入小,收购价格由政府和收购企业合作制定。我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急在心头,一户户讲政策、说利弊,终于动员村民们种上了万寿菊。

产业要发展,道路建设是关键。村里去往万寿菊收购点的2公里路崎岖不平,逢雨季就遍地泥泞。我们协调资金把路修好,如今,平整的产业路通到了收购点,农用车能直接开到花池旁,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,也为后续扩大种植规模打下基础。今年的雨水格外多,村委会主任笑着打趣:“我们村的万寿菊算是推广对了!全镇就我们村种得最旺。”从万寿菊推广到产业路贯通,我深深体会到,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口号,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实绩,每一分收获的背后都藏着实干的汗水。
秋风吹过瓦房村,万寿菊余香未散,芭蕉又添新绿。这一年,从“外乡人”到“哈尼小伙”,从守护童心到助力产业,走过的每一步都沾着泥土与烟火。往后,我将以“哈尼小伙”的身份,陪瓦房村在振兴路上踏实走,让乡土小调更响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