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10月19日,第五届“中国新农民”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。故事会上,16位来自云南各州(市)的分享人登上舞台,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、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。10月22日起,大发体育平台:微信公众号推出【云南新农民】专栏,聚焦周艺畅、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。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,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,感受“新农人”如何以智慧与汗水,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大家好,我是李建春,一名扎根云南普洱九年的“90后”新农人。
2016年大学毕业后,我踏上了人生的“十字路口”,本来有机会到广州成为一个都市白领,但我却带着让家乡农产品走出大山的初心,回到了普洱,也回到了“香土故事”这个故事的起点。

普洱香土故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李建春
刚进“香土故事”的时候,公司就遇到了农产品大量滞销的问题。为了降低损失,我们只能把这些产品剥壳、榨油,而我每天的工作,就是不停地剥核桃、剥花生。指尖被硬壳划破,但手上的伤,远不及心里的痛。我总在想,这么好的东西,怎么就卖不出去呢?于是,我下定决心:一定要为它们找到一条出路。
我走进普洱的田间地头,去了解每款产品背后的故事。印象最深的,是墨江的老品种红米,偶然吃过一次,就记住了它香甜可口的味道。于是,我们开始寻找这款红米的源头,几经周折,终于在墨江县大山村找到了它。大山村是一个哈尼族世居村,还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方式,种出来的稻米口感也特别的纯正。但这里交通闭塞,产品几乎走不出去,尤其是红米,由于生长周期长、产量低,很多农户都不愿意种植,所以这一“老品种”几乎面临着悄然消失的境地。
为了保留这些传统稻谷,我们多次到大山村推动生态种植,和村里建立合作基地,牵头成立合作社,并全程参与从育苗、插秧到收割的每个环节。记得有一次,我们到稻田里查看红米的长势,刚走进半人高的稻田里,我的双脚瞬间被蚂蟥包围,我立刻跑出稻田,村民在一旁大笑说,这正好说明我们这生态环境好,现在很多地方早就见不着蚂蟥了。在我们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,2020年,大山村的稻田获得了“绿色基地”认证,大山村的红米也已经供不应求。
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,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多,公司却处于亏损的状态。身边的朋友跟我说,你们这样做不行,应该集中精力只做一款产品,把产品的规模做大、利润做高。但当我看到,傣家的手工红糖因产量低而被工业红糖取代、山间的野生蜂蜜被假蜂蜜抢走了市场,那一刻,我深刻地意识到,我做的不只是一款产品、一份事业,更是一份守护,守护这些即将消逝的作物,守护农户眼里不曾熄灭的光。
于是,我们建立起“以销定产”的模式,以“公司+农户+合作社”的发展模式把村集体经济做大,带动多样化发展,并通过农文旅融合的方式,让更多的消费者走进普洱,真正了解普洱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。
一天,我们带客户去茶山体验采茶,在茶林的周边我们不仅捡到了野生菌,还发现了大象的脚印。客户连连惊叹,云南不愧是“动植物王国”,当晚的茶香汉堡和菌汤,更是让他们赞不绝口。后来,他们纷纷把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过来体验,也把我们的农产品分享给更多的人,就这样,我们的口碑传了出去。
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,我们和本地院校建立了合作实践基地,把农产品带到课堂作为学生的创业启蒙,同时进行线上多平台运营、线下多渠道销售,产品的销量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。“香土故事”从单一的农产品公司,逐步成为一个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于一体的品牌,可为客户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普洱特色体验。
而我作为这一切的亲身经历者,也从一个农户“小白”变成了公司的管理者。我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新农人的缩影,未来,我还将继续耕耘在这片“香土”上,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踏实前行,把“香土故事”讲得更远。